為何要與青少年探討香港的醫療服務?
香港的醫療服務架構由基層、第二和第三層醫療組成,當中基層是最常接觸到的。青少年對香港醫療服務的種類有所認識能未雨綢繆,準備在有需要時及時做出適當的選擇,避免延誤治療。使用醫療服務時須有正確的態度,因此青少年需認識和履行病人的責任,以助醫護人員作出準確的評估。近年,政府在多區新設地區康健中心,以加強基層醫療服務,減低醫院急症室的負擔。教師和學生可瀏覽其網頁,了解中心提供的服務。另外,不少青少年對投身醫療、護理及公共衛生相關的職業感興趣,加深青少年對這些職業的認識有助他們規劃適合自己的升學或就業方向。
主要概念
- 讓學生認識香港主要的醫療機構及所提供的醫療服務,例如醫管局、衞生署、地區康健中心、非政府機構等,並了解社會因應巿民不同的健康需要而衍生各種醫療服務,幫助他們學會按個人的期望和需要尋求並善用社會醫療資源。
- 讓學生認識醫護專業人員和常見專職醫療人員的工作性質、服務對象等資訊,探索各醫護人員在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方面可擔當的角色,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和理想,為日後升學和就業作更多的準備。學習形式可以是個人或小組資料搜集,又或邀請從事相關行業的人士或校友到校與學生交流,以此作為一次生涯規劃教育活動。
- 讓學生分享一次個人或親友就診的經驗,從中探索並認識病人的權利(包括知情權、保密權、申訴權等),以及病人的基本責任。病人亦要明白行使相關權益的前提是向已註冊並受法定機構監管的醫療機構或醫護人員求診,以獲得保障。
- 讓學生從個人及家人的就醫經驗,或從剪報分析香港市民的就醫經驗,不難發現諸如急症室輪候時間長、小病卻向專科求醫、公立醫院專科輪候時間長、有市民花大筆費用接受不必要的健康檢查等醫療現象。學生通過討論和引導,能夠理解強化基層醫療服務的重要性,也會更支持本港醫療服務的未來發展。
- 讓學生到訪地區康健中心或瀏覽其網站,認識地區康健中心提供的服務,主動登記並鼓勵親友登記成為會員,讓青少年也發揮宣揚健康的角色。
關鍵字
#基層醫療 #家庭醫生 #醫護專業人員 #專職醫療人員
已註冊用戶可下載
►主題17全文(PDF)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