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Visual

主題8 環境健康

為何要提升青少年對環境健康的關注?

人若要維持最佳的健康狀態,活出健康人生,健康的環境是人類生存的首要條件。因此,人類與環境有一種密不可分的關係。可是,人類活動需要能源,在產生能源的過程中會釋出溫室氣體,隨著溫室氣體增加,造成重大的氣候變化和影響,増加極端天氣及自然災害的發生、加劇空氣污染的情況、令海面上升、破壞生態系統等。以上各種影響都與我們息息相關,先讓青少年了解本地空氣污染的情況、廢物處理問題,協助他們響應政府的環保措施體現公民責任和循序漸進建立環保行為,從而建立青少年對環境健康的關注。

 

主要概念

1. 探索環境問題

  • 讓學生對生態系統有基本意識,明白人類是生態系統的一員,與環境有一種密不可分的互動關係,而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和影響,環境亦通過系統影響人類健康。
  • 讓學生認識人類活動釋出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會導致全球氣溫上升及氣候變化,並從世界各地的實例,認識全球氣溫上升如何增加災害的發生及加劇其嚴重性。  讓學生認識常見的空氣污染物,例如可吸入懸浮粒子、臭氧、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以及其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例如增加患上肺病、癌症(尤其是肺癌)和心血管疾病的機會,並令哮喘患者的病情加重。
  • 讓學生對引申的環境健康問題進行探索,例如廢物處理問題、室內空氣污染問題、臭氧層損耗問題、酸雨問題、水質污染問題等(如適用),分析相關問題的成因和影響。

2.  參與解決環境問題

  • 讓學生分析本港碳排放源的分布,並認識政府為減少排放溫室氣體(減碳)而訂立的目標和策略,包括供電、建築、運輸和減少廢物四大方面。
  • 讓學生分析本地空氣污染情況,知道香港主要的空氣污染物濃度正穩步下跌,反映整體空氣污染情況有所改善。
  • 讓學生知道本港政府從不同方面(陸路運輸、發電、海上運輸及含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用品等)規管空氣污染物的排放,並致力與廣東省政府部門合作應對空氣污染問題,以及研究臭氧問題的成因及其傳輸特性。 讓學生認識一些主要的本地和國際環保機構,知道這些機構對環境健康問題的關注,以及他們為保護環境所作的倡議和貢獻。
  • 讓學生運用時事新聞作為教材,配合資料搜集和角色扮演,討論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法。輪流向小組以至全班發表演說,完成後撰寫感想。

3. 環境保護行動

  • 藉照片、影片、報道或藝術創作等任何合適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和領會到自然環境的重要、美麗和脆弱,並以適當的方法抒發個人情感、想法和回應,對實踐環保的生活方式培養正面的意向。
  • 讓學生從生活環節進行自我檢視,反思如何減少浪費、節約能源並培養回收的習慣,並提供實踐機會,讓學生付諸行動。
  • 讓學生在衣服和購物方面思考如何實踐不浪費,例如多執拾和整理個人衣物會發現自己不一定需要添購新衣物;按需要而不是按潮流購物;先考慮將舊衣物重用、修補或回收而非直接棄置;此等原則亦可應用到其他生活用品。
  • 讓學生在飲食方面實踐不浪費,例如在食肆不點過多的菜;知道有些食物在生產和運輸過程製造較多溫室氣體(如遠洋、空運到港的食材),宜以本地及鄰近地區出產的食材代替。
  • 讓學生在起居生活方面實踐省電和節約資源,例如減少用紙和用電、不浪費食水、謝絕使用即棄塑膠餐具和包裝等。
  • 讓學生實踐「環保出行」概念,例如若適合海路或陸路運輸的話便不選擇航空運輸;若適合選搭公共交通的話便不選擇乘搭私家車;多以騎單車和步行取代使用交通工具,以減少因交通釋出溫室氣體或排放空氣污染物。
  • 讓學生明白生活中有不少用品含有或多或少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如漆料、印墨、空氣清新劑、噴髮膠、除蟲劑、多用途潤滑劑等,日常減少使用這些產品能減少釋出VOCs及所產生的臭氧,對控制空氣污染有助幫助。
  • 通過比賽、參觀校園和社區的回收設施等不同方式,讓學生實踐垃圾分類回收(紙張、廢塑膠、金屬)。可回收物品還包括空調機、雪櫃、洗衣機、電視機、電腦、打印機、掃描器及顯示器(統稱「四電一腦」)、玻璃、充電池、小型電器、慳電膽及光管等。

4. 資訊素養

  • 讓學生具備搜尋環境健康資訊的能力,並對不同途徑(口頭、書面和媒體等)接收的資訊有正確理解。
  • 讓學生將蒐集到的環境健康資料加以整理,按其可靠性、適當性和出處等進行篩選。
  • 讓學生運用創意和合適的匯報和表達方法,將收集到的環境健康資料進一步組織和整理,在班內,以至其他學校成員、家庭成員和社區人士展示,宣傳環境健康資訊。 

 

關鍵字

#溫室氣體   #空氣污染   #減碳   #可持續發展

 

已註冊用戶可下載

►主題8全文(PDF)

 

返回

►指南綜覽    ►健康教育內涵    ►健康教育實務    ►使用細則
     

 

香港中文大學 © 2025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