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Visual

主題12 災禍應變

為何要教導青少年災禍應變?

香港具備抗災能力,惟需要增強備災的能力。青少年應培養居安思危的生活態度,預先制定對不同類型災難的預防和應變措施。青少年需要認識常見自然災害(例如:颱風、水浸、雷暴、山火、地震等)、疫症和火災的應對措施,令他們在遇上這些危機時能適時應變。青少年也可以認識本地及國際的醫療及人道救援組織,了解這些組織的工作,善用它們提供的資訊和服務,響應人道精神。

 

主要概念

聯合國舉行「世界減少災害風險大會」,倡議推動將災害風險知識納入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包括防災、備災、應災、復原等),並要致力通過有效的宣傳和動員工作,提升大眾對災害風險的認知和防災意識。我們參考了聯合國兒童基金的教育文件,整理出以下要點,作為本地教師在發展校本課程時的參考︰ 

1. 危害與災害的知識 

  • 讓學生知道自然災害的成因及造成的影響(如地震、火山噴發、旱災、水災等);
  • 讓學生知道曾於本地發生的災害(如颱風、暴雨、水浸、疫症等);
  • 讓學生認識在本地、全國以至世界發生的自然災害;
  • 讓學生知道人為因素可能釀成災難(如戰爭、武裝衝突、建築物倒塌、核設施損毀等)。

2. 災害管理機制與實踐

  • 讓學生知道當災難發生之前、發生期間和之後可採取的保護措施;
  • 讓學生知道警報系統可提醒人們即將發生的危險 ;
  • 讓學生認識本地、全國以至國際救災的基礎設施 ,以及相關的醫療與人道救援組織。 

3. 適當的情感表達與回應行動

  • 讓學生培養恰當的聆聽技巧,以同理心接納他人敘事和表達情緒的方式,同時學習表達自身情緒的方式;
  • 讓學生對學校、屋邨、屋苑和社區實施的安全和災難應變措施(如疏散演習)有更高的意識和參與意願;
  • 讓學生對學習在緊急情況和災難發生時能應用得到的技能和知識(如急救技能、求生技能、游泳和拯溺等)有更高的意識和學習意願,在危難時能夠保障自身安危,又能夠幫助有需要的人;
  • 讓學生認識和領會到人性的美善和生命的可貴,要尊重生命,願意去幫忙和保護所有人免受傷害; 
  • 讓學生表達參與義務工作和社區活動的意願,並認識到在關注減少災害風險的同時亦須要尊重他人的權利。

 

關鍵字

#居安思危   #危機應變   #自然災害   #疫症

 

已註冊用戶可下載

►主題12全文(PDF)

 

返回

►指南綜覽    ►健康教育內涵    ►健康教育實務    ►使用細則
     

 

香港中文大學 © 2025 版權所有